舊倉庫的新生命,港都文化的創意基地
駁二藝術特區的前身為高雄港的倉庫群,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主要用於存放魚粉、砂糖及各類進出口貨物。隨著產業變遷,1970年代國際糖價下跌,臺灣製糖業逐漸衰退、倉庫使用率下降,最終遭到閒置。而在港區貨運功能轉移後,周邊商業活動也逐漸沒落,這片倉庫群從昔日繁華的貿易樞紐,轉變為一座被遺忘的港區空間。

自2000年起,高雄市政府與藝文界開始關注這片倉庫群,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逐步推動倉庫活化,並因其位於高雄港第二號接駁碼頭,因此命名為「駁二」。到了2006年,駁二正式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發展為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園區,吸引各類藝術展演、設計創作及音樂活動進駐,成為高雄城市轉型的重要指標,並為這座海港城市注入全新的文化能量。

如今,駁二藝術特區已蛻變為藝術與創意的聚落,為市民與遊客打造一處充滿活力的文化場域。隨著高雄水岸輕軌的開通,往返駁二變得更加便捷,輕軌穿梭於倉庫群與港灣之間,串聯各個展覽空間與特色景點,讓旅人能夠悠遊其中,感受獨特的藝術氛圍與城市美學。
駁二藝術特區
駁二藝術特區以大勇區為中心,透過水岸輕軌串連蓬萊區與大義區,構築出獨特的海洋特性文創氛圍。駁二塔則是登高望大港橋的最佳觀景台,每人每次10元投幣入場。

駁二塔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四10:00-17:30
週五至週日及國定假日10:00-19:30
大勇倉庫群
大勇倉庫群是駁二藝術特區發展的起點,擁有最早期的展覽空間,並匯聚了當代藝術、影像文化與文創展演場地。其中,P2與C5倉庫是駁二最草創時期的展場,至今仍以靜態藝術展覽為主。而C1、C2倉庫現為in89駁二電影院、C4倉庫則由誠品書店進駐。此外,駁二藝術特區近年來新增「駁二共創基地」,這座新規劃的文化場域,發展為一個結合共創價值、知識共享的開放式平台,促進文化與城市轉型的深耕。這些變革讓大勇倉庫群不僅僅是展覽場域,更結合了影像、閱讀與創新實驗,持續為駁二藝術特區注入多元文化能量。
蓬萊倉庫群
蓬萊倉庫群於2012年正式納入駁二藝術特區,並與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相互串聯,展現高雄百年鐵道歷史與當代藝術創意。其中,倉庫內的哈瑪星台灣鐵道館以亞洲最大的動態鐵道模型展覽著稱,吸引無數鐵道迷與親子遊客前來探索。蓬萊倉庫群更是展演活動與特色市集的重要場地,定期舉辦戶外音樂會、藝術市集及沉浸式展覽,讓這座歷史倉庫融合現代文化,成為港都最具魅力的文化聚落之一。

大義倉庫群
共有6棟倉庫,為最後納入駁二版圖的區域,主要讓個人營業型態的工作室進駐,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地,各式各樣的特色小店、公共藝術作品藏在巷弄角落,以及假日的文創市集,是整個藝術園區最有文青味的地方。


駁二藝術特區經常舉辦許多年度藝術盛事,如高雄設計節、貨櫃藝術節、駁二動漫祭、鋼雕藝術節等,讓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齊聚一堂,透過展覽、裝置藝術、音樂演出及沉浸式體驗,讓藝術走入城市日常,為高雄帶來獨特的文化活力。

不論是參與這些藝術盛事,還是在海風輕拂的港灣漫步,駁二藝術特區已成為藝術愛好者、文創旅人及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這裡不只是觀光景點,更是一座持續演進的藝術聚落,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在這座文化地標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