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繼左營見城大戲與見城館後另一個重大新亮點,文化局將於7月28日舉辦哨船頭歷史場景重現啟用典禮,這處從禁閉到開放的場域,不僅讓高雄港歷史紋理重現,融入市民生活,更將成為民眾親近共享的歷史現場,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文化部長鄭麗君均將出席,以面海剪綵儀式象徵海陸縫合、打開禁錮的歷史時刻。
不可能化為可能‧從禁閉到打開
哨船頭位處打狗港要衝,從荷蘭時期駐兵,清代水師設汛,19世紀中葉外商雲集,洋行、海關、英國領事館等均設置於此,哨船頭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港區,現今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前的哨船街,當年即為大型貿易船停泊與貨物上下的區域。日治初期,哨船頭仍維持高雄港灣進出口中心角色,打狗支廳更由旗後遷移至此。戰後,哨船頭仍維持巡檢功能,但隨著一港口安檢所設立,阻隔了從山上英國領事館官邸,經過古道,到達山下辦公室,再連通到港灣的歷史脈絡,33年來不但掩蓋歷史場域空間特質,更切斷與海的關係。
賴瑞隆立委感嘆「這麼獨一無二的歷史現場卻是封閉,民眾無法親近瞭解高雄港灣發展的軌跡」,得知市府執行興濱計畫,將改善阻隔並彰顯哨船頭歷史價值卻遭遇困難,他邀集交通部、行政院海巡署等單位不斷討論,歷經多次協調會後,終於克服建物報廢、使用單位遷離及尋覓新安置等難關,才取得共識同意遷搬。阻隔了33年之久的碼頭終於開放,哨船頭歷史場景得以再現,從禁閉到打開,英領館、哨船頭、高雄港的歷史紋理終於接軌。
代表高雄K字候船室‧親近與觀看高雄港最佳地點
文化局長尹立表示,哨船頭歷史場域的再現,延續文化治理的核心,是「地方感」的形塑,也是「場所精神」的保存與再現,以水岸廊帶通透感出發,從英國領事館山上官邸步行咾咕石步道通往領事館山下辦公室,古蹟場域延伸到哨船頭乃至高雄港灣,開闊的景觀視野,歷史紋理縫合接軌。
結合海巡單位安檢執勤及民眾休憩空間,代表著高雄的K字型親水觀景建物在港邊佇立,文化局策畫「解密哨船頭」歴史展覽,以「荷蘭時期Tancoia」、「清代綠營水師與哨船頭」、「清末外商雲集的哨船頭」、「日治時期哨船頭一曇花一現的輝煌時光」、「水岸風華的哨船頭-歷史空間再現」單元,透過歷史描述、老照片、模型、影片等展示,讓民眾親臨歷史場景,一窺數百年來哨船頭的蛻變。
哨船頭臨港通透的水岸廊帶成為民眾可親近共享的場域,民眾以19世紀的歷史視角,看見打狗港,漫步在岸邊,欣賞高雄港灣的景色變化,白天夜晚各有不同魅力,高雄港百年風華,潮汐、波浪、歷史歲月在光影變化下,夜晚的哨船頭水岸更增添柔和浪漫氛圍。
高雄港水岸歷史廊帶成形‧城市轉型中回看百年發展
哨船頭歷史場景重現是高雄水岸歷史廊帶再現的重要起點,緊接著打狗海關、雄鎮北門、香蕉棚、二號船渠等歷史要角,隱沒百年後將逐一修復再現,展現高雄市在轉型過程中不忘歷史發展的文化內涵。尤其雄鎮北門及打狗海關為下階段重點工作,雄鎮北門歷史場域將進行該區域危險建物及廢棄宿舍移除作業及整體修復工程,重現古蹟視覺完整性;打狗海關,其所在位置見證哨船頭作為打狗開港主要角色,過去未考量歷史及區域特色而興建的海關宿舍建築,將檢討改善排除,重現其作為打狗開港重要商埠之榮耀。
興濱計畫屢創新里程碑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表示,隨著近年來高雄海洋城市的定位愈趨明顯,逐步規劃打開各空間場域,哨船頭歷史場景重現為興濱計畫立下新里程碑,更是市府團隊展現興濱計畫高執行率的具體表現,不僅還原高雄市民與海的記憶符碼,更恢復一處高雄海洋經貿盛況的歷史現場。
哨船頭歷史場景再現是興濱計畫新里程碑,興濱計畫各項子計畫如火如荼進行中,8月4、5日即將登場的築港設驛110週年國際論壇,以全球化的視角重新審視高雄在國際上的定位與重要性,透過與國際的研究交流,打造高雄成為港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重鎮,對高雄城市發展有熱情的市民朋友,是絕不容錯過與國際接軌的論壇講座。此外,金融第一街(哈瑪星貿易商大樓、舊三和銀行)活化再生、雄鎮北門、、原愛國婦人會館、新濱町一丁目連棟紅磚街屋、舊打狗驛北號誌樓的修復工事,也將接力登場,扮演哈瑪星歷史街區要角的文化資產、歷史老屋逐步整建風貌重塑;而為使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即將推出「興濱」形象品牌並與哈瑪星、鹽埕周邊店家合作,將「興濱」做為哈瑪星街町再生的重點,從生活的「所在」帶動歷史街區翻轉的文化新力量。
※哨船頭小檔案
哨船頭在高雄港的發展上,有其重大意義,開港前是高雄港灣的商業、軍事中心之一,時至今日仍具有軍事功能。開港前後被外商相中,成為外商的集中區域,海關、英國領事館相繼進駐,讓此地成為高雄發展歷史上,唯一集合軍事、貿易及外交的區域,有其特殊角色。
「哨船頭」的得名,與清代水師在此設打狗(鼓)汛有關。「哨船」相關地名,在臺灣尚有基隆的哨船頭、台南的哨船港,亦與水師有關,但將「哨船」成為行政區域名稱,且至今仍沿用者,僅有高雄,其發展軌跡也可由此見證臺灣海港的歷史。
早在荷蘭時代,即稱壽山為打鼓山,打鼓山下的哨船頭,即被拼寫為Tankoya、Tancoia或Tangoija者,此地就是今日的哨船頭。荷蘭時期開始駐兵,並成為固定派駐兵力的哨點。清初延續了荷蘭時代在打鼓山下Tancoia的稱號及駐兵,在此地設迅,功能有如今日的警察局或海巡單位,從荷蘭時代到清代中葉,哨船頭的打狗(鼓)汛,一直都是府城以南,最重要的水師基地,不僅有軍官帶領,且長期配有哨船,哨船頭這個地名,指稱一直有「哨船」停靠的「碼頭」。
19世紀中葉外商開始進入哨船頭,洋行、海關、英國領事館等陸續在此設立,哨船頭成為高雄外商聚集的區域與經濟貿易的主要港區。日治初期,哨船頭仍維持高雄港灣進出口中心角色,打狗支廳更曾設立於哨船頭,爾後隨著高雄港第一期築港工程竣工,哈瑪星填築完成,高雄重心才轉移至哈瑪星;戰後,設立一港口安檢所,負責船舶進出港安檢及海岸安全維護,哨船頭一直維持巡檢功能。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